雪豹(学名:Panthera uncia )是一种美丽而濒危的猫科动物,是促进山地生物多样性的旗舰,是世界上最高海拔的显著象征,是促进跨国界的国家公园或保护区建立的环境大使,是健康的山地生态系统的指示器。因为它的活动路线较为固定,易捕获,加之豹骨与豹皮价格昂贵, 人类不断的捕杀雪豹,使雪豹的数量急剧下降。人类的活动给这种大型猫科动物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没有人确切知道野外现存多少只雪豹,估计种群数量仅有几千只。孤寂的雪豹已被列入国际濒危野生动物红皮书。目前雪豹数量最多的国家是哈萨克斯坦。
外形特征
雪豹周身长着细软厚密的白毛,上面分布着许多不规则的黑色圆环,外形似虎,头小而圆,尾粗长,略短或等于体长,尾毛长而柔。体长100~130厘米;尾长80~100厘米,体重50~80公斤。[1]
全身灰白色,布满黑斑。头部黑斑小而密,背部、体侧及四肢外缘形成不规则的黑环,越往体后黑环越大,背部及体侧黑环中有几个小黑点,四肢外缘黑环内灰白色,无黑点,在背部由肩部开始,黑斑形成三条线直至尾根,后部的黑环边宽而大,至尾端最为明显,尾尖黑色。
耳背灰白色,边缘黑色。鼻尖肉色或黑褐色,胡须颜色黑白相间,颈下、胸部、腹部、四肢内侧及尾下均为乳白色,冬夏体毛密度及毛色差别不大。
雪豹无法发出令人震慑的叫声,虽然它的舌骨具有成骨作用,先前认为雪豹具有的成骨作用基本上有助于它可以咆哮,但研究显示猫科动物咆哮的能力是来自其他的组织特征,特别是喉头,而雪豹没有喉头。
与平原豹不同的是,它前掌比较发达,因为其是一种崖生性动物,前肢主要用于攀爬。[2]
雪豹因终年生活在雪线附近和皮毛雪白而得名,又名草豹、艾叶豹。头小而圆,尾粗长,略短或等于体长,尾毛长而柔。体长110~130cm;尾长80~90cm,成年雪豹体重可达80kg,体长1.3m左右,尾长近1m,雄兽个体略大于雌兽。幼雪豹绒毛散乱,身上黑环不明显。似黑斑状。全身灰白色,布满黑斑。头部黑斑小而密,背部、体侧及四肢外缘形成不规则的黑环,越往体后黑环越大,背部及体侧黑环中有几个小黑点,四肢外缘黑环内灰白色,无黑点,在背部由肩部开始,黑斑形成三条线直至尾根,后部的黑环边宽而大,至尾端最为明显,尾尖黑色。耳背灰白色,边缘黑色。鼻尖肉色或黑褐色,胡须颜色黑白相间,颈下、胸部、腹部、四肢内侧及尾下均为乳白色,与平原豹不同的是,它前掌比较发达,因为其是一种崖生性动物,前肢主要用于攀爬。冬夏体毛密度及毛色差别不大。雪豹周身长着细软厚密的白毛,上面分布着许多不规则的黑色圆环,外形似虎,尾巴甚至比身子还长。
似豹而略小。全身呈灰白色,遍体布满黑色斑点和黑环。毛长密而柔软,丰厚。尾粗大,毛蓬松。
眼虹膜呈黄绿色,强光照射下,瞳孔所为圆状。舌面长有许多端部为角质化的倒刺,舌尖和舌缘的刺形成许多肉状小突。前足5趾、后4趾。前足比后足宽大,趾端具角质化硬爪、略弯,尖端锋利。趾间、掌垫与趾间均具有较浓而长的粗毛。腹下有3对乳头。肛门部有一对乳腺孔。
全身灰白色。头部毛短。鼻端裸露呈肉色或黑褐色,颊髭(zī)(胡须)较长硬,色黑白相间。幼体颊髭(胡须)白色。鼻端被毛短,没有黑色斑点。两颊有稀疏的小黑点。眼间和颊部中央密布细小的黑点。而颊部两侧黑点较稀,也逐渐增大。耳壳内白色,耳背大部
为黑色。颈背部的黑斑点大而疏,似成5纵行排列。肩部和前肢的上部黑色斑成半环形。背部,体侧也隐约有少量黑斑。四肢的下端。足背皆有较清晰的黑色环纹,如植物的叶,固俗称“艾叶豹”。在胸部、腹部和四肢内侧也隐约有少量黑斑。四肢的下端,足背皆有小黑点斑。臀部上方中央相连着5个黑点,纵列为一黑条纹。尾背面有十余个黑环。尾端黑色。
幼兽通体带有浅玫瑰紫色。身上的黑色环斑轮廓不清、黑灰相杂。
颅形稍宽而圆近于形。脑室较大。额骨宽突与眶后颧骨眶均较长且尖锐。鼻骨短宽,其前端尤为宽大。颧弓粗大。上颌骨额突呈三角形,且超过鼻骨的后端。眶间较宽。成兽的人字嵴高耸,尤老体更为显著。异状骨的突起向后伸出,尖而细直。鼓室扁而低,副枕突较长,在下方超出听泡。下颌骨骨体宽厚,下缘平直(骨头图44,雪豹)
牙齿:上、下门齿均呈一横列,中央的一对门齿较小,外侧门齿最大。犬齿发达,其内侧刃部锐利。上颌前臼齿左右各3枚第二枚前臼齿形小,仅具一个齿尖。第三枚前臼齿侧扁,呈三角形,在主尖之后有一不甚明显的低尖。上裂齿外侧具4个齿尖。第二尖峰(前尖)最大,高而尖,内缘前端仅具一个低小齿尖(原尖)。臼齿形小似横列。下前臼齿左右仅具2枚,第一、二前臼齿缺如,第三四前臼齿均发达,第三前臼齿侧扁呈山字形,主尖位中央,前后各有一小齿尖。第四下前臼齿主尖高大,位于中央,前有一小齿尖,后有二小齿尖。下臼齿形大。后齿尖峰略高于前尖峰。齿式为:。
栖息环境
雪豹是高原地区的岩栖性的动物。常栖于海拔2500~5000m高山上。夏季可在3000~6000m的高山上见到,冬季多随着食物的迁徙而下降至2000~3500m。但有的雪豹在冬季仍生活在5000m的高山上,在珠穆朗玛峰北坡考察时,曾在海拔5300m高山营地的附近见到过一只雪豹。雪豹并非全部都生活在海拔高的地方或是山上,内蒙古包头以西约10km的乌拉山(最高仅2185m)一带的雪豹常年是在1000m左右的环境中生活。也有居住在600~1500m高的草原地带。
雪豹一般栖居在空旷多岩石的地方。在祁连山4500m以下至4100m以上的山顶脊部,在珠穆朗玛峰北坡5400m高的雪地上曾见雪豹的足迹,雪豹经常在永久冰雪高山裸岩及寒漠带的环境中活动。由于它常在雪线附近和雪地间互动,故名“雪豹”。它全身长毛之下又有着浓密的底绒,能够抵御严凛的风寒。足垫和垫间的丛毛可以在冰雪地上防滑抗冻,当夏季高山酷暑、阳光辐射在岩石上又可以隔热挡灼烫。它很少到林丛或灌木林中,虽然曾在芦苇丛中捕获到一只雪豹,但这是极个别现象。
生活习性
雪豹具有夜行性,昼伏夜出,每日清晨及黄昏为捕食、活动的高峰。其行动敏捷机警,动作非常灵活,善于跳跃。3~4m的高崖可纵身而下,据说最多有一跃跳过15m宽的山涧的记录。雪豹在行走时爪不伸开,梅花状的脚掌非常漂亮且独特,行走时步幅在1米以内,跑动时步幅达到1.6米。而在白天,雪豹很少出来,有时会躺在高山裸岩上晒太阳。其上下山有一定的路线,喜走山脊和溪谷,经常沿着踩出的小径行走。雪豹性情凶猛异常,但在野外从不主动攻击人。雪豹有很强的好奇心,这点类似于大部分猫科动物。雪豹一年换一次毛,它将它和它的幼崽的毛收集起来压在身下,日久月长就成了一片豹毛毡。
雪豹以岩羊、北山羊、盘羊等高原动物为主食,也捕食高原兔、旱獭、鼠类等小动物以及雪鸡、马鸡、虹雉等鸟类,在食物缺乏时也盗食家畜、家禽。其猎食往往采取伏击或偷袭的方法,常在野羊活动地区附近隐藏,由于其身上的花纹色彩与裸岩块斑相似,故野羊难以辨别。待羊走近时,雪豹便一跃而起,扑倒猎物。其进食时一般先食腹部、内脏,然后再吃肌肉,最后食头。食时用前爪抓肉,类似小猫,并以臼齿撕裂咬食。为了猎食,雪豹往往出去很远,常按一定的路线绕行于一个地区,需要许多天才能返回。这符合它的进食周期, 雪豹饱食后可以一个星期不进食。雪豹在袭击牧民的羊群时,总是先悄悄地潜伏在岩石峭壁的缝隙里,等牧民转身离开时再一声不响地实施伏击,而且一次只猎杀一只。这点与大面积屠杀,一次咬死一大片的狼完全不同。雪豹也吃植物,原因尚不清楚。
平时独栖,仅在发情期前后才成对居住,一般有固定的巢穴,设在岩石洞中、乱石凹处、石缝里或岩石下面的灌木丛中,大多在阳坡上,往往好几年都不离开一个巢穴,窝内常常有很多雪豹脱落的体毛。巡猎时也以灌丛或石岩上作临时的休息场所。由于毛色和花纹同周围环境特别协调,形成良好的隐蔽色彩,很难被发现。
雪豹分布范围
雪豹是中亚和南亚山地的特产,分部为斑状分布,常栖于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地区。分布面积广达123万平方公里,跨越中亚的12个国家,历史上也曾在缅甸有分布。具体而言,其分布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前苏联的中亚各国、蒙古、阿富汗、印度北部、尼泊尔、巴基斯坦、克什米尔等地,以及中国的西藏、四川、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等省区的高山地区,如喜马拉雅山、可可西里山、冈底斯山、天山、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唐古拉山、阿尔泰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阴山、乌拉尔山等等。这些地方大多为没有人类居住的地区,仅生长着极少的高山垫状植被。在平原地区偶尔也有踪迹。[2]
繁殖方式
雪豹多成对同居,其一般发情期在冬末1~3月,此时它们食欲不振,经常嘶叫相互寻找,夜间、清晨和傍晚常常发出高昂的叫声。这种叫声拖得很长,类似哀号。若两只雄兽相遇,则必有恶斗。雌兽发情期每次为5~7天,妊娠期98~103天,于4~6月产仔,每胎通常可产2~3只幼雪豹。母雪豹每次的生育间隔约为两年。
刚出生的幼豹体重约300~700克,体长约24cm,尾长16~18cm,通体带有浅玫瑰紫色,身上的黑色环斑轮廓不清、黑灰相杂,到7~9天才睁眼,10天后开始爬行.在幼豹出生的半个月内,母豹会精心哺育它的幼崽,很少离开。
小雪豹一个半月后可吃一些碎肉,2个月后可随母亲外出,3、4个月后可参与捕食,约在18~22个月后离开母亲,独立生活。一旦独立,它们将会离开故土,长途跋涉,穿越广袤的地带以寻求新的栖息地。这可能有助于减少近亲繁殖现象的发生。雪豹约2~3岁时性成熟。雪豹在野外的寿命一般8~13年。
发情期
雪豹除在发情、育仔外,一般都是单独活动。与固定的巢穴。巢穴设在岩石洞中或乱石凹处、石缝里。白天在巢穴中睡眠休息,巢内常发现有雪豹身上脱落下的毛。1955年在四川省宝兴县金梵山上发现的雪豹巢窝面积约有一平方米,地上有15~20mm厚的毛层,由于经常睡卧在地上,毛层已成毡状,巢内很暖。雪豹外出寻找食物,不可能每天都居住在自己的巢穴中。有时,也可以在灌木林。碎石地上发现雪豹临时休息的地方。也曾在雪豹的巢穴周围看到过许多吃剩下的动物骨头。
配偶期
雪豹的配偶期多在冬末1~3月。此时,它们的食欲不振,经常嘶叫相互寻找,若两只雄兽相遇必有一番恶斗。雌兽的发情期每次都将持续5~7天,它们每次交配约十余次,每次时间都较短。仅数秒或十余秒。交配姿态与虎、豹相同。交配时,雄豹发出特有的呜叫声。若没有怀孕,雌兽则过一、二月后再继续发情。配偶期过后,雌性各自回到自己的领域。妊娠期98~103天,一般在4月中旬或6月初产仔,每胎3~5仔,大多在清晨生产。刚出生的幼仔体重300~700g,体质很弱,叫声似小猪。闭着眼睛,到7~9天才睁眼。10天后开始爬。前半个月雌豹精心护理哺育它的幼崽,很少离开。一个月后幼崽体重可达1~1.5kg,一个半月后幼兽能开始吃一点碎肉。幼兽2个月时体重可达4kg,体长800mm,可以跟随母豹外出活动。1955年夏季在四川宝兴县发现一只雪豹巢中有一只小雪豹,体重为1.35kg。1960年6月在内蒙古乌拉山的一只雪豹尚带领2只小雪豹。被捕到的母豹乳房里尚有乳液,估计幼兽在过3、4月时就可以跟随母豹参加捕食。3个月的幼兽体重可达6.5kg,体长1000mm左右,乳齿式为:3·1·2·0/3·1·2·0=24.雪豹2~3岁性成熟。野外寿命12年左右。在自然环境中曾见有雪豹患秃毛癣症,还发现有蛀牙。
人工繁殖
由于雪豹生活于高海拔地区。国际上许多动物园都试图进行饲养繁殖,但成功例子不多。1983年7月,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青海省西宁市人民公园,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通过几年的努力,解决了人工饲养条件下雪豹的繁殖问题。但至今未形成饲养繁殖种群。由于雪豹很难适应低海拔地区的湿度、温度、气压和日照变化,所以在世界各地动物园中,能繁殖雪豹的数量很少。北京动物园1955年开始饲养展出,1995年繁殖雪豹成功。
动物园中的雪豹经常患有体内寄生虫,有蛔虫、蛲虫等。易患肺炎、结核病和猫类肠炎、传染性腹炎及腹水病等。雪豹在动物园的寿命可超过15年,
根据实际经验表明,雪豹在饲养条件下生活的时间都比较短,容易患病,往往饲养一、二年就死去。可能是山区动物难以适应海拔高度、适度、温度、和气压的一系列变化。雪豹具有高度发达的分配血液、调节呼吸等技能。对氧化变化很敏感。它的红血球直径很小——5.5μ(4.73~6.15μ),红血蛋白高度集中(16.4g%)。血球比容计指标(即红血球的出较量为47%)跟血液中的大量红血球(14.1~16.8百万/m㎡)相符。
最近雪豹在我国西安动物园中已成功进行繁殖。在国外已有一些动物园成功地繁殖了雪豹。
亚种分化
两个亚种分布:
中亚及东北方的蒙古和俄罗斯
中国西部地区和喜马拉雅山
雪豹在生物分类学上的定位,曾经为单独的一个属——雪豹属(Uncia),其种名为“Uncia uncia”。主要理由是其舌骨基本骨化,而豹属动物的舌骨中部为韧带性软骨。因此,雪豹不能像其他大型猫科动物一样发出低沉、强烈的吼叫,而只能嘶嚎。同时,雪豹与虎、豹等动物很难进行杂交,且没有产生过杂交种,而狮、虎、豹、美洲豹之间能够进行杂交,并有过杂交种的记录。从而有文献认为应将雪豹看作是大型猫(狮、虎、豹等)与小型猫(金猫、豹猫等)的一个过渡型,单列为一个属较为合适。目前,《世界哺乳动物物种》第三版、《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和《中国动物志》均使用该种名。然而最近的分子生物研究显示这个物种应为豹属的一个亚属,同时种名应为“Panthera uncia”。目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使用这一种名。
雪豹据称有两个亚种。在《世界哺乳动物手册》上,其亚种名分别为“U. u. uncia”和“U. u. uncioides”。前者分布于中亚及东北方的蒙古和俄罗斯,后者分布于中国西部地区和喜马拉雅山。但这一点并没有被广泛认可。
以下演化树来自于魏磊等人的2011年研究《豹属线粒体基因组分析》,发现狮是雪豹最亲的物种,而豹属是由虎、豹、雪豹、美洲虎、以及狮所构成,并主张将云豹属也归类于豹属。研究人员并发现,整个豹亚科(原文称之为豹属)是约在1130万年前与猫亚科动物分开演化,而雪豹与狮的演化分歧时间大约在463万年前,此时青藏高原正在隆起、成形中;在约260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进入第二阶段,形成更高海拔的高原,这段时期可能是雪豹演化成高原特有种的关键阶段;在约170万年前,青藏高原已接近现在的高度,原本分布于高原的雪豹开始往周围高地进行辐射扩散:
种群现状
沿俄蒙边境线分布的雪豹
哈萨克斯坦货币1000坚戈
哈萨克斯坦货币1000坚戈
根据1990年代的考察,许多雪豹小群出现在西伯利亚、蒙古、中国的北部和哈萨克斯坦的东北部,呈岛屿化分布,它们被上百公里的泰加林、厚厚的冬雪和荒漠隔离。这里的死亡带面积显著大于生命带,这些种群整体存活的可能取决于对各个被分隔的“核心”的保护以及它们之间在空间上进行接触的可能性。即使是最极端的条件下,雪豹不仅仍出现在100~200年前有记载的分布区,还有不少出现在以前并不知道的区域内。
雪豹至少仍分布于中国的阴山和太康山中一些被隔绝的山脉之中和西伯利亚南部的一系列区域内。阴山及太康山位于戈壁的南部或东南部,系从雪豹的主分布区分隔而来,至今无人能解释为什么雪豹会生活在这些区域里。雪豹向其分布区最北部和西部的Kuznetsk-Altai、Kansk Belogorye和Transbaikal扩张这一现象,也仍然符合V.G. Heptner设定的框架,可被认定为最广泛的物种分布区。Transbaikal分布区与其相邻地区的心脏地带存在明显的空间隔离,其距离超过800km。距离之大留下了巨大的缺口,Dzhungarian-Gobi将雪豹的分布区分隔为两个大区,即:西伯利亚-蒙古地区和喜马拉雅-西藏地区。
1976/77年的冬季,在Muiski山脉发现了雪豹,1992/93年冬季 - 在Kodar山脉发现雪豹(一只动物被猎杀),1997年2月,在Ulan-Burgasy山脉发现雪豹。在Ulan-Burgasy地区,甚至40年前就发现了雪豹。
从最近分布边界算起, 雪豹迁入的长度令人惊叹。Ulan-Burgasy山脉距Khentei Chikoiskiy高原400km,距Sayan Kodar分布区的东部500km - 总距离分别达800km和1200km。非常明显的是雪豹适应极端条件的能力远比我们想像得高。该物种比其主要猎物向北延伸的更远。
雪豹在Tunkinskiy山脉的西面部分的生活条件比其在东部的生活条件略好一些。与此相邻的区域在Munku Sardyk(3492m)为山脉交界处,大部分区域都可做为良好的雪豹栖息地。这一区域与Tunkinskiy山脉相邻并形成了天然走廊带。该走廊是雪豹到达Bolshoi Sayan山脉及更远一点进入蒙古Hovsogoul西部的山脉的唯一途径。雪豹在Munku Sardyk附近是否存在一个群体,目前尚未弄清。该地还没有观察到带有幼仔的雌性雪豹的记录,但单独行动的雪豹、成体及其踪迹等均已发现。最近的两例发生在1996/1997年的冬季。
全世界雪豹的分布情况和大概的数量.中国数量第一,约占全世界的40%左右
Afghanistan(阿富汗): < 100 (2003)
Bhutan(不丹): 100~200 (1994)
China(中国): 2000~2500 (1998)
Indien(印度): 200~600 (1994)
Mongolei(蒙古): 500~1000 (2000)
Nepal(尼泊尔): 350~500 (1992)
Pakistan(巴基斯坦): 200~420 (2003)
Russland(俄罗斯): 150~200 (2003)
Kasachstan(哈萨克斯坦): ca. 200 (2001)
Kirgisistan(吉尔吉斯斯坦): > 200? (2001)
Tadschikistan(塔吉克斯坦): 180~220 (2003)
Usbekistan(乌兹别克斯坦): 20~50 (2003)
中国雪豹现状及保护
中国青藏高原及帕米尔高原地区是雪豹的主要分布区。在青海,雪豹总数约650只,再加上青海西北的昆仑山系和可可西里部分,估计青海的雪豹不会低于1,000只。在西藏,雪豹分布区的面积至少为青海的两倍,加上甘肃、新疆和四川西北部,估计全国雪豹的总数在2,000~3,000只左右。但据Novell 和Jackson (1992), Schaller 于1992 和Jackson于1992年曾报道,中国分布总共估计有2,000~2,500左右,该报道还称全世界共有4,510~7,350只。
雪豹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所以一直是人狩猎和捕杀的对象。特别是因其有固定的活动路线,偷猎者在其必经之路埋下铁夹就可将其捕获,导致其种群濒危。同时,岩羊数量下降也给雪豹这个靠捕食岩羊生存的种群造成了灾难。
我国曾在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的安迪尔胡杨林附近,以及在尉犁县的芦苇丛中捕到过它。
最近捕获记录是在2007年12月,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切吉乡祁家村村民捕获1只成年雌性雪豹,年龄在5~6岁之间。
近年中国相继在有雪豹分布地区建立和筹建了一批自然保护区,如:甘肃东大山、新疆塔什库尔干自然保护区,1992年中国承办了第七届国际雪豹学术讨论会,对保护和科学研究雪豹起了推动作用。
雪豹是亚洲高山高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物种,国际上正在实施一个保护雪豹行动计划,期待使雪豹得到很好的保护,进而能够保护整个高山地区的动物区系和生态系统。
原文链接:
http://www.kkxl.org.cn/article/19965